道法自然,循理而行——我的教学风格
一、我的教学风格诠释:道法自然,循理而行
教育是发现人、塑造人、成就人的事业,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作为教师,走上讲台十八年,我与学生一起,寻找自己,看见自己,完善自己,逐步形成了我的教学风格:道法自然,循理而行。
道法自然,是我追求的教育之境。《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育化天地万物的本原,“法”指效法、遵循,“自”是“自在”,“然”指“当然如此”“本来的样子”,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一切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亦是如此,应抱朴归真,尊重育人规律、顺应学生本性、回归教育本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
循理而行,是我践行的教育之径。“理”指事物的内在机理、客观规律。循理而行,就是要遵循学科之理、成长之理、教育之理。这里的“理”既体现了我“处世讲道理、思维善推理、说话有条理”的个人特点和“有教育理想、能理解学生、持理性精神”的育人特点,也体现了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情理、法理”等内容和培养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如果说“理”是途径和手段,那么“行”则是目的和结果。育人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师生要做到“敏行、恒行、同行”。
道法自然,自然即理;循理而行,理即自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教育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
二、我的成长历程:跌宕起伏中选择从教之路,波澜不惊中实现三个转变
80年代,我出生在陕西西安郊区农村,家庭氛围融洽宽松,我从小自由自在,“放养”于“诗经发源地”古长安沣河边的田野、竹林、芦苇荡里,十分顽劣。五年级遇到伍剑峰老师,他好古文、喜书法、拉二胡、唱秦腔,受其熏染,我始爱读书,奋发向学。1992年步入初中,青春期的叛逆加上父母外出务工照管不暇,学习每况愈下,所幸初三时遇到班主任王海军老师,他有着海一样的宽阔胸怀和军人一样的负责严格,促使我变得自觉,开始发愤图强。1995年我考入长安县很普通的一所高中——长安四中的普通班,迷茫中,班主任兼教政治的乔民虎老师给我了深刻影响,我喜欢上政治。高考前,已不教我的乔老师特意叫我到办公室,一番激励,还郑重赠送我一本党的十五大报告,给一个孜孜求学的农村少年打开了一扇窗户,激发出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发展无比的信心,使我深深陶醉和品悟于理论的魅力。小学、初中、高中三段重要的学习历程中,每到紧要关头,都是老师“抓”住我,“托举”我,没有让我随波逐流,让我坚定了从教的信念,而政治学科对我影响最大,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全部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分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
大学毕业后从教至今,可谓波澜不惊,我庆幸对专业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反思,使我不断进步,在教育态度、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上的实现转变与成长。
对教育事业,我经历了“立足、立功、立场”和“敬业、精业、享业”的转变。初上讲台,为了证明自己,站稳脚跟,不计余力的付出,学生考取佳绩。到怀着“立功”之心,在教学和班级管理领域取得大大小小的一些成绩和荣誉。慢慢地,随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思考,我觉得,外在的荣誉、赞誉不是衡量教育工作成果与成功的标准,无论是坚持在班主任工作岗位还是承担思想政治课教学,其实就是在坚持自己对教育的一份理解,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立场。小胜靠术,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道。今天的我以“重师德、精师道、铸师魂”为教育信条,以做一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过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为追求,享受着一名思政课教师育人的快乐。
对师生关系,我经历了“激发、尊重、顺应”的转变,做到“亦师、亦友、亦生”。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交往的状况直接决定或影响着教育活动及其最终成效。老子倡导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适其性,顺其道,应其时,顺势而为,才能各得其所。在一系列与学生的交往故事中我思考学生的自然、自由、自觉成长,明白教育不是强势的引领,不是温柔的束缚,更不是一厢情愿的改造。爱的价值在于让他成为他自己,要把责任和自主的接力棒交还给学生,善于以生为师,享受师生同行的幸福和乐趣。
对学科教学,我实现了“讲理,求理,悟理”和“敢为、巧为、无为”的转变。 从初上讲坛,以自己为主角,把课堂当成“炫技”的舞台,靠“讲理”把学生“讲”服;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比较、对话、碰撞中价值澄清、鉴别真理,师生同行一起“求理”;再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目的,紧贴社会生活、紧贴学生实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注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师生对话,情理交融、有序有趣,师生“悟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精神,注重学生的内在体验和自我教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修炼,力争让政治课堂成为真正解学生知识之惑、思想之惑、灵魂之惑的课堂。同时,我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有追求专业成长的教育主动和教育自觉的“敢为”,要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变幻的社会形势与还不够尽善尽美的教育现状的“巧为”,还要深谙教育真谛,熟知教育规律,精湛教育技能的“无为”。
三、我的教学主张:思政的关键在教师,落实在课堂,效果在行动
一路走来,省市区的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教学竞赛、论文评选……,大大小小的活动中荣获了不少荣誉,我深知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关爱、同事的支持,还有家长的信任,我特别珍视我的学生对我的认可,他们经常说秦老师的课堂是忆及母校时最为怀念或读书时最难忘的回忆之一,在人生的很多时刻会突然想起我或者课堂上我说过的一些话,还有的说要努力成为和我一样的人,这让我在感动之余深受振奋,也更坚定了我的教学主张。
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行不言之教,师生同向同行。李政涛教授说过,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召唤和应答。从孔夫子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四统一”,特别是思政课老师的 “六要”。我认为教育首先是教师的自我修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正学高,行端至远,才能吸引和引领学生。课堂上的行云流水、风轻云淡,背后往往是师生间的刻骨铭心、同心同向。好的教育一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同频共振。好老师懂得顺应学生的状态,有所为有所不为,师生之间好比跳探戈,进退之间,是对教育的理解、学生的了解,火候的掌控。
思政课的落实,在于课堂,应立德树人,做到道术圆融。“道”是规律,“术”是方法。我主张教师一定要清晰自己为什么而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思想政治课堂须做到三个“遵循”:遵循教书育人之理、遵循学生成长之理、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理。课堂教学要做到“正、真、活”,即正确,真实,鲜活,使课堂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做到“有趣”“有用”的统一,学生才会学起来有味儿,嚼起来有劲儿。
思政课的效果,在于行动,要导之以行,做到知行合一。道德所以为道德,在于不仅是思想认识,更是行为规范。道德决不能徒托空言,而必须见之于实际行动。因此,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固然包括认识方法,更要使知识回归生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通和转化,使学生对单纯知识技能的追求自觉迈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敏行、恒行、同行”,体会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个人简介:
秦芳,女,南海实验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初中组冠军,佛山市优秀班主任和优秀青年学科教师。
资料来源:
秦芳,赵婕妤 主编,《明师教学风格案例的多维解析》(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第14-26页。原文1万余字,本文有删减和编辑。
审校:闫德明
美编:国典教育
- END -
热文推荐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Pexels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遵守《著作权法》,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左下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